顯微紅外分析就是將紅外光譜與顯微鏡結合在一起的分析方法,它利用不同材料(主要是有機物)對紅外光譜不同吸收的原理,分析材料的化合物成分,再結合顯微鏡可使可見光與紅外光同光路,只要在可見的視場下,就可以尋找要分析微量的有機污染物。如果沒有顯微鏡的結合,通常紅外光譜只能分析樣品量較多的樣品。而電子工藝中很多情況是微量污染就可以導致PCB焊盤或引線腳的可焊性不良,可以想象,沒有顯微鏡配套的紅外光譜是很難解決工藝問題的。顯微紅外分析的主要用途就是分析被焊面或焊點表面的有機污染物,分析腐蝕或可焊性不良的原因。
顯微紅外光譜主要用途
結構鑒定、定量分析和化學動力學研究等,它的解析能夠提供許多關于官能團的信息,紅外吸收峰的位置與強度反映了分子結構上的特點,可以用來鑒別未知物的結構組成或確定其化學基團;而吸收譜帶的吸收強度與化學基團的含量有關,可用于進行定量分析和純度鑒定。
傅里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儀(FTIR)分析是一種重要的現代分析手段和方法,已廣泛應用于司法鑒定中各類物證材料(包括有機、無機物證材料)樣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,不僅能準確的確定物證材料的各種化學成分,還可以采用對比分析的方法,快速有效地得到直接的取證結果。在分析測試工作中,應用紅外光譜分析技術,并結合掃描電鏡等其它儀器分析方法以及經典的化學分析法,為公安司法送檢的有關毒品走私、炸藥爆炸、偽造假幣、書畫防偽、保全鑒定等多起案件的物證樣品進行分析鑒定,并提供準確數據和分析結論等科學依據。
紅外光譜(IR)的原理:
分子能選擇性吸收電磁光譜中紅外區域的光,從而引起分子振動。 該吸收特異性地對應于分子中存在的化學鍵。 使用光譜儀可以測得光譜圖,橫坐標為波數(常見4000-600 cm-1),縱坐標為樣品對紅外輻射的吸光值。該光譜圖提供了獨特的“分子指紋”,可用于篩選,掃描和鑒定有機及無機樣品。
什么是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(FTIR)?
不同于色散型光譜儀依次檢測樣品在不同波長下的吸光度,FTIR光譜儀一次性收集所有的光譜數據。為實現此目的,FTIR光譜儀中的光源需含所有波長的光譜。光源發出的紅外光先經過干涉儀而后被投射到樣品上。干涉儀中有一面固定鏡和一面移動鏡,由此產生的干涉圖反映了光強度關于移動鏡位置的函數。通過傅里葉轉換(FT),此干涉圖作為原始數據被轉換為在每個波長下的吸光值(即常見的FTIR光譜)。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的名字也由此而來。
為質量保證測試和材料鑒定提供快速可靠的答案